关灯
护眼
字体:

改过迁善,而后兴家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云的话和父亲的信对曾国藩触动很大,但以后曾国藩仍重蹈旧辙。道光二十三年(1843年)正月十九日,湖广籍的举人同学在文昌馆举行团拜,曾国藩当时主持会馆事宜,无论于公于私都应尽力招待好昔日的同学,但他还是怠慢同学,事后又后悔了很久。

    每个人在检查自身毛病的时候常会物极必反。凡事有度,对待自身的缺点不能坐视不管也不可紧张过度,找到方法,一一更正就是了。当曾国藩也意识到这个道理后,在处事待人方面日渐成熟,自以为是的毛病也大有改观。二是戒怒。历来性格开朗之人多有脾气。曾国藩早期的个人修养也并非像后来那样宠辱不惊,也属于一遇火就着的个性。在他早年的《日记》中,这方面的事例颇多。

    比如,有客人在家时,自己的下人犯错,曾国藩大发脾气,忿不可遏,完全忘记自己的身份。虽经友人劝阻,仍然肆口谩骂,绝无忌惮。事后曾国藩检讨自己,又很后悔。过几天,曾国藩出门拜客,又因为下人不得力,屡屡动气。说自己每日间总是“忿”字、“欲”宇往复,想按捺住,但一到关键时刻就像火山喷发一样难挡。

    曾国藩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缺欠,开始有意识地调整。同时,他坚持写作《治心经》以惩戒不好的东西。曾国藩性格的完善,为人处事之圆通,还是经过很多事,用了很长时间的。尤其是咸丰八年(1858年)再次出山后,性格大变,几乎是换了一个人。这期间,曾国藩经历了成败胜负的多次考验。

    可见,经世事,受磨炼才能慢慢塑造良好的性格。光有心是不够的。

    三是戒贪妒之心。曾国藩认为,人生固然需要有理想,有追求。但追求过分,就犯了通病,就会滋生贪欲和妒忌之心。将欲造福,就得先去嫉妒之心,所谓“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,而仁不可胜用也”;将欲立品,就得先去求心。不嫉妒别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,不贪求才能获得真正有益的东西。

    曾国藩认为人之所以欺人者,必心中别着一物,他说:“人必中虚,不着一物,而后能真实无妄。盖实者,不欺之谓也。人之所以欺人者,必心中别着一物,心中别有私见,不敢告人,而后造伪言以欺人,若心中不着私物,又何必欺人哉。其所以自欺者,亦以心中别着私物也。”人心中的私物就是发展的羁绊,只有放下物欲和嫉妒才能更正自己的缺点,弥补不足,获得长远的发展。

    曾国藩认为人之所以修己不利,做事无恒,无非是自欺二字作怪,自欺所以欺人。只要能做到不自欺,就任何事情都能够坚持到底并取得实效。

    为了发现和改正缺点毛病而不自欺,曾国藩采取了多种办法,把自我反省与找人监督相结合,对待自己的缺点他没有手软。

    “戒多言,戒怒,戒贪欲”,曾国藩用这三点改正了自己的缺点,迈出了完善人生的第一步。缺点人人都有,但剔除却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。曾国藩的这些思想,实可用来救治当世之病,也可作为修身的必备条件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